我们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提高吸收外资的规模与质量。
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很快,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二是促使房价反弹的因素依然存在。

目前,这种挤出效应的基础并未完全消除,一旦放松房地产调控,房价、地价出现反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再次冲向房地产领域,造成泡沫进一步聚集,而实体经济则会进一步萎缩。在资金回笼缓慢、偿债压力大的情况下,一部分专业资质不高、经营不够审慎、不注重产品质量的企业将会被更有实力的企业兼并或者收购,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会得到发展,最终将形成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与更加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的中小企业并存的局面。全国4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了商品房限购措施等。在利益驱动下,大量资金抽离实体部门,向房地产领域过度集中,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使得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艰难复苏的实体经济失血,给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一轮调控比较及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三是住房供应结构明显改善,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增加。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靠扩大内需,而内需最大的潜力在于城市化。偏向保守主义、奉行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股东至上的模式在20世纪取得了极大成功。
文章还提到,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恩格尔(Robert Engle)曾说,在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的时候,美国人却只在规划下一次选举。与此同时,还要促进社会公平和农村发展。我们这一代人曾目睹自由市场原则对计划经济取得决定性胜利。人家还告诉我们的代表,其中包括每年70万套保障性住房。
地平线上一排排的启重机,每天建成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英尺的房屋。这期间,我正在参加一场由中美交流基金会(China-United States Exchange Foundation)和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组织的与中国政府现任和卸任高官进行的美中对话活动。

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6,400亿美元。格鲁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盖茨(Bill Gates)的技术奇迹已经让世界变成了平的。但这些人忧心的是我们没有一个规划,有的只是对政府的妖魔化,对自由市场的膜拜,而当前恰好又是一个要求反思这两种信条的历史时刻。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可以夸耀说,已在西部建起一个经济区,用于云计算、汽车和航天器材生产,实现每年经济增长12.5%,税收年增49%,工资年增10%以上。
在我看来,与解读中国十二五规划逐渐浮现的轮廓相比,美国批评者的合唱所导致的紧张关系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反应迟钝的参议院在为超级委员会的失败做准备的同时,还跨过正常情况下不可逾越的政治鸿沟,通过了有关中国操纵汇率的法案。这应该触动领导人进行反思,而不是在经验上已经失败的自由市场极端主义上增加赌注。一些美国人正在从中汲取经验。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包括:年均经济增长率7%政府获得巨额土地出让金的背后,则是房价日渐远离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

就此而言,胡锦涛命题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当前这种权力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权力寻租的完美阶段,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不活跃寻租空间有限,而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又没有太多权力可以寻租。
权力主导型市场经济已经导致了眼下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危机、食品安全危机和腐败危机,将社会承载力推到了极限,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渐行渐远。显然,既得利益者会竭尽全力延长这一阶段。在这样的资源分配格局下,要实现靠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转型,实为镜花水月。其三,政府掌握太多资源和太大权力,导致国富民穷。简言之,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属于权力主导型市场经济:微观经济主体基本市场化了,但权力的有形之手仍是无处不在。根据王小鲁的估算,中国2008年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
但经过这么多年,我看到市场经济也有好有坏,我改变了这点天真的想法。成就这一奇迹的正是改革、开放四个字。
其一,央企垄断破坏公平竞争、滋生腐败。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改革命题,虽是共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它要求政府放弃手中过大的权力,把权力交换给市场。
虽然央企数量从2003年初的196户减少到2010年6月底的125户,央企垄断却有加剧之势。对习惯于支配权力的官员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深刻的思想转变,更意味着利益格局的深刻重构,无疑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
既得利益规模之大,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开放之关键一跃,则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而偏废了公共服务职能,这不仅不是中国经济的成功因素,而且日益成为阻挡经济发展的路障。11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檀香山演讲时表示:中国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便民、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垄断不仅导致了价格居高不下(如油价和通信费用),也为垄断企业内部严重的腐败制造了温床。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必须遵守契约。
究其原因,则在于改革步入深水区,政府部门成为了重要的利益集团,改革陷入了政府自己改自己的悖论。FT中文网 进入专题: 胡锦涛命题 市场经济 。
难怪吴敬琏先生撰文警示:一旦进入政府主导路径,既得利益者必然推动向权贵资本主义蜕变。例如,IPO审批制迟迟未能退出历史舞台;非公经济36条、新36条出台后,对民企的制度歧视有增无减;2008年实施的《反垄断法》却难以撼动央企垄断。
这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在石油、电信等行业,虽然行业内并非独家垄断,但都属于国资委旗下的共和国长子,在发改委指导价格的格局下,难言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一命题,虽已成社会共识,但推进效果却不理想,甚至有倒退之忧。近年来石油和电信系统的腐败窝案层出不穷,即为例证。
回顾过去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增速的奇迹。正如吴敬琏教授在财新传媒年会上坦言的:在八十年代,特别是在九十年代的十五次党代表大会,改革的目标是清楚的,但后来发生了放慢,甚至有部分回潮。
胡锦涛的演讲直指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命题:政府自身的改革。通过扫除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增长释放新的活力,这正是中国现阶段所需要的增长源泉。
政府部门也掌握了重要的审批权,包括IPO、行业进入壁垒等等。改革之成绩,集中体现为199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